布基胶带
布基胶带
布基胶带
当前位置: 首页 > bob官网网站 > 布基胶带
走近“袖珍”污水处理站
发布时间:2024-07-19 |   作者: bob官方平台下载

  采用“生物+生态技术”新办法,江宁的村级污水处理站能把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污水悉数变为清水 半垄水芹、一池菱角——眼前的景象不是农家菜园,而是江宁区东山街道泉水社区新建的社区污水处理站。采用生物+生态技术的新办法,这个“袖珍”污水处理站能够将全社区数百户居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污水悉数变为清水。

  采用“生物+生态技术”新办法,江宁的村级污水处理站能把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污水悉数变为清水 半垄水芹、一池菱角眼前的景象不是农家菜园,而是江宁区东山街道泉水社区新建的社区污水处理站。采用生物+生态技术的新办法,这个“袖珍”污水处理站能够将全社区数百户居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污水悉数变为清水。

  今年,江宁区将新建成投用10个这样的村级污水处理站,使全区村级污水处理设备总数累计达到23座,年污水处理能力30万吨以上。

  一座集水井、一方接触氧化池、一片潜流人工湿地,构成了一座完整的村级污水处理站。与规模庞大,投资动辄数千万、上亿元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相比,一座村级污水处理站占地不过200平方米,造价10到15万元,从设计、建设到投用一般只需要2个月时间。

  承担村级污水处理设备建设的江宁区建设局有关负责的人介绍,村级污水处理站一般建在农村山坡脚下或河塘边,由管道、暗渠构成的管网与每户居民家中的下水道相连。农户家中产生的污水顺着地势流到集水井中汇集沉淀,再通过接触氧化和生物分解,大幅度降低化学需氧量(COD)、生物需氧量(BOD)等指标。

  污水处理最后一道关口潜流人工湿地内,下面铺设着一层煤渣,上面种植着各种水生植物,污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通过煤渣和水生植物的有效去除,最终变成了可直接排放的清水。

  由于不靠泵站提水,无需过多大功率设备,不需专人管理,这样的村级污水处理站运行维护成本大幅度的降低,综合测算,每吨处理成本仅为0.5元。

  在去年建成的禄口街道尚洪社区污水处理站,记者随同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了体验。进入进水口的浑浊污水散发着明显臭味,而排水口处的水明显水质清澈,无异味,水质检测报告数据显示,未处理污水中每升化学需氧量指标、悬浮物、总磷分别为100毫克、425毫克和1.81毫克,而在排水口的清水中,这些指标则降低为16.6毫克、18毫克和0.04毫克,远远低于国家一级B水质标准规定的相应三项指标:60毫克、20毫克和1毫克。 “这样的水质比天然河塘水质还要好。”检测工作员说。

  有关人员介绍,以每人每天产生100升生活垃圾污水计算,一个600人的村落,一天的污水产量就有60吨。过去这些污水全部排往河塘沟渠,造成水质严重富营养化,现在在社区小型污水处理站中,全部处理完仅需要12个小时。

  “农村村镇之间距离,通常都是几公里、几十公里,集中建设污水处理厂,大范围铺设管网,成本太高。”江宁区建设局负责人和记者说,从2007年建设第一座实验性村级污水处理站开始,江宁区这两年又新建了22座,数量和规模均走在全市前列。按照计划,今后每年建设不少于10座,逐步向全区推广。

  在建设费用方面,市建委设立专项资金,对每座村级污水处理设备建设补贴5万元,江宁区建设局再补贴5万元,其余由村、社区自筹,不收取农户任何费用。

  由于成本低、效果好,江宁区各村、社区建设村级污水处理站的热情相对过去明显高涨,“过去是我们求着村里建,现在都是各家主动找上门”。

  农村治污难,关键是缺乏污水处理设备。而大型污水处理厂投资和运营动辄数千万、上亿元,农村地域广阔、人口分布不均,集中建设治污设施,基建管网费用巨大,基层难以承担,经济上更不划算。

  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农村治污这一难题,建设小型村级污水处理站的做法堪称一项成功的创新。村级污水处理设施投资少、见效快、成本低,治污效果却不“含糊”。村级污水处理站“小项目作出了大文章”,让人们看到,只有因地制宜、符合实际的环保举措才能真正扎根农村,发挥效益。愿更多这样因地制宜的“金点子”在农村涌现。

返回列表
走近“袖珍”污水处理站
发布时间:2024-07-19

  采用“生物+生态技术”新办法,江宁的村级污水处理站能把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污水悉数变为清水 半垄水芹、一池菱角——眼前的景象不是农家菜园,而是江宁区东山街道泉水社区新建的社区污水处理站。采用生物+生态技术的新办法,这个“袖珍”污水处理站能够将全社区数百户居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污水悉数变为清水。

  采用“生物+生态技术”新办法,江宁的村级污水处理站能把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污水悉数变为清水 半垄水芹、一池菱角眼前的景象不是农家菜园,而是江宁区东山街道泉水社区新建的社区污水处理站。采用生物+生态技术的新办法,这个“袖珍”污水处理站能够将全社区数百户居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污水悉数变为清水。

  今年,江宁区将新建成投用10个这样的村级污水处理站,使全区村级污水处理设备总数累计达到23座,年污水处理能力30万吨以上。

  一座集水井、一方接触氧化池、一片潜流人工湿地,构成了一座完整的村级污水处理站。与规模庞大,投资动辄数千万、上亿元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相比,一座村级污水处理站占地不过200平方米,造价10到15万元,从设计、建设到投用一般只需要2个月时间。

  承担村级污水处理设备建设的江宁区建设局有关负责的人介绍,村级污水处理站一般建在农村山坡脚下或河塘边,由管道、暗渠构成的管网与每户居民家中的下水道相连。农户家中产生的污水顺着地势流到集水井中汇集沉淀,再通过接触氧化和生物分解,大幅度降低化学需氧量(COD)、生物需氧量(BOD)等指标。

  污水处理最后一道关口潜流人工湿地内,下面铺设着一层煤渣,上面种植着各种水生植物,污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通过煤渣和水生植物的有效去除,最终变成了可直接排放的清水。

  由于不靠泵站提水,无需过多大功率设备,不需专人管理,这样的村级污水处理站运行维护成本大幅度的降低,综合测算,每吨处理成本仅为0.5元。

  在去年建成的禄口街道尚洪社区污水处理站,记者随同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了体验。进入进水口的浑浊污水散发着明显臭味,而排水口处的水明显水质清澈,无异味,水质检测报告数据显示,未处理污水中每升化学需氧量指标、悬浮物、总磷分别为100毫克、425毫克和1.81毫克,而在排水口的清水中,这些指标则降低为16.6毫克、18毫克和0.04毫克,远远低于国家一级B水质标准规定的相应三项指标:60毫克、20毫克和1毫克。 “这样的水质比天然河塘水质还要好。”检测工作员说。

  有关人员介绍,以每人每天产生100升生活垃圾污水计算,一个600人的村落,一天的污水产量就有60吨。过去这些污水全部排往河塘沟渠,造成水质严重富营养化,现在在社区小型污水处理站中,全部处理完仅需要12个小时。

  “农村村镇之间距离,通常都是几公里、几十公里,集中建设污水处理厂,大范围铺设管网,成本太高。”江宁区建设局负责人和记者说,从2007年建设第一座实验性村级污水处理站开始,江宁区这两年又新建了22座,数量和规模均走在全市前列。按照计划,今后每年建设不少于10座,逐步向全区推广。

  在建设费用方面,市建委设立专项资金,对每座村级污水处理设备建设补贴5万元,江宁区建设局再补贴5万元,其余由村、社区自筹,不收取农户任何费用。

  由于成本低、效果好,江宁区各村、社区建设村级污水处理站的热情相对过去明显高涨,“过去是我们求着村里建,现在都是各家主动找上门”。

  农村治污难,关键是缺乏污水处理设备。而大型污水处理厂投资和运营动辄数千万、上亿元,农村地域广阔、人口分布不均,集中建设治污设施,基建管网费用巨大,基层难以承担,经济上更不划算。

  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农村治污这一难题,建设小型村级污水处理站的做法堪称一项成功的创新。村级污水处理设施投资少、见效快、成本低,治污效果却不“含糊”。村级污水处理站“小项目作出了大文章”,让人们看到,只有因地制宜、符合实际的环保举措才能真正扎根农村,发挥效益。愿更多这样因地制宜的“金点子”在农村涌现。

...
走近“袖珍”污水处理站
发布时间:2024-07-19

  采用“生物+生态技术”新办法,江宁的村级污水处理站能把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污水悉数变为清水 半垄水芹、一池菱角——眼前的景象不是农家菜园,而是江宁区东山街道泉水社区新建的社区污水处理站。采用生物+生态技术的新办法,这个“袖珍”污水处理站能够将全社区数百户居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污水悉数变为清水。

  采用“生物+生态技术”新办法,江宁的村级污水处理站能把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污水悉数变为清水 半垄水芹、一池菱角眼前的景象不是农家菜园,而是江宁区东山街道泉水社区新建的社区污水处理站。采用生物+生态技术的新办法,这个“袖珍”污水处理站能够将全社区数百户居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污水悉数变为清水。

  今年,江宁区将新建成投用10个这样的村级污水处理站,使全区村级污水处理设备总数累计达到23座,年污水处理能力30万吨以上。

  一座集水井、一方接触氧化池、一片潜流人工湿地,构成了一座完整的村级污水处理站。与规模庞大,投资动辄数千万、上亿元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相比,一座村级污水处理站占地不过200平方米,造价10到15万元,从设计、建设到投用一般只需要2个月时间。

  承担村级污水处理设备建设的江宁区建设局有关负责的人介绍,村级污水处理站一般建在农村山坡脚下或河塘边,由管道、暗渠构成的管网与每户居民家中的下水道相连。农户家中产生的污水顺着地势流到集水井中汇集沉淀,再通过接触氧化和生物分解,大幅度降低化学需氧量(COD)、生物需氧量(BOD)等指标。

  污水处理最后一道关口潜流人工湿地内,下面铺设着一层煤渣,上面种植着各种水生植物,污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通过煤渣和水生植物的有效去除,最终变成了可直接排放的清水。

  由于不靠泵站提水,无需过多大功率设备,不需专人管理,这样的村级污水处理站运行维护成本大幅度的降低,综合测算,每吨处理成本仅为0.5元。

  在去年建成的禄口街道尚洪社区污水处理站,记者随同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了体验。进入进水口的浑浊污水散发着明显臭味,而排水口处的水明显水质清澈,无异味,水质检测报告数据显示,未处理污水中每升化学需氧量指标、悬浮物、总磷分别为100毫克、425毫克和1.81毫克,而在排水口的清水中,这些指标则降低为16.6毫克、18毫克和0.04毫克,远远低于国家一级B水质标准规定的相应三项指标:60毫克、20毫克和1毫克。 “这样的水质比天然河塘水质还要好。”检测工作员说。

  有关人员介绍,以每人每天产生100升生活垃圾污水计算,一个600人的村落,一天的污水产量就有60吨。过去这些污水全部排往河塘沟渠,造成水质严重富营养化,现在在社区小型污水处理站中,全部处理完仅需要12个小时。

  “农村村镇之间距离,通常都是几公里、几十公里,集中建设污水处理厂,大范围铺设管网,成本太高。”江宁区建设局负责人和记者说,从2007年建设第一座实验性村级污水处理站开始,江宁区这两年又新建了22座,数量和规模均走在全市前列。按照计划,今后每年建设不少于10座,逐步向全区推广。

  在建设费用方面,市建委设立专项资金,对每座村级污水处理设备建设补贴5万元,江宁区建设局再补贴5万元,其余由村、社区自筹,不收取农户任何费用。

  由于成本低、效果好,江宁区各村、社区建设村级污水处理站的热情相对过去明显高涨,“过去是我们求着村里建,现在都是各家主动找上门”。

  农村治污难,关键是缺乏污水处理设备。而大型污水处理厂投资和运营动辄数千万、上亿元,农村地域广阔、人口分布不均,集中建设治污设施,基建管网费用巨大,基层难以承担,经济上更不划算。

  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农村治污这一难题,建设小型村级污水处理站的做法堪称一项成功的创新。村级污水处理设施投资少、见效快、成本低,治污效果却不“含糊”。村级污水处理站“小项目作出了大文章”,让人们看到,只有因地制宜、符合实际的环保举措才能真正扎根农村,发挥效益。愿更多这样因地制宜的“金点子”在农村涌现。

...